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之十大要点,不了解的来看下吧
发布时间:2021-03-04浏览次数:0
湿地景观的构成
构成湿地景观的基本要素包括水体景观、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,它们是相互融合、相互影响的。
对人工湿地景观的特殊要求
除了可参照湿地景观的形态要求外,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型湿地有独特的要求,主要体现在:
1.水处理功能为核心;从功能分区、投资规模等方面看,水处理单元仍占主导地位;水处理工艺流程对湿地景观体系具有根本影响,如总体布局、垂直设计等;在水处理过程中,应采取不同功能分区划分等措施,防止水处理二次污染的影响。
2.多功能开发的方向。在城市地区,人工湿地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,因此,需要发挥湿地的多功能,特别是通过景观建设来满足人的休闲和娱乐需要;同时,还需要通过科学和教育设施来发挥湿地科普教育等功能。
3.缺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。现行颁布的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》(RISN—TG006—2009)、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》(HJ2005—2010)中没有提及景观设计。
景观设计依据
GB50420—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
(GB51192—2016)公园设计规范
城镇湿地公园设计指南(建办城[2017]63号)
十大景观设计要点:
▲从生态格局的角度来看湿地的选址。
多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地区的水处理人工湿地,其选址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,同时,应从整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,将选址与河道、绿地、道路等要素有机结合,作为景观生态功能节点。
景观生态学上最经典的例子“波士顿翡翠项链”,就是以查尔斯河等自然要素所限定的空间为界限,利用200~1500英尺宽的绿地,将9个波士顿公园连成一体,延伸约16km,在波士顿市中心形成一系列景观优美的公园,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。
▲辨证看待“最低限度干预”原则。
"最小干预"并不是完全不动或最小移动,而是在达到特定修复目标时所采取的"最小必要措施",如果不能达到修复目标,那么所谓"最小干预"就毫无意义,而且在修复目标达到之前,不宜过度修复。设计时,应尽可能尊重场地原有脉络,充分利用场地的基础、现状设施等依形而势进行设计。作为一个湿地工程的实例,湿地的大地景观是由方格状的农田、平直的道路、道路两侧的白杨等组成的,如果采用大挖大填的总体方案是不合适的。自然地,如果场地已经被严重破坏,必要的场地干预也是合适的。
▲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。
循序渐进地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,但在具体工程应用中,应根据整个生命周期对其进行评价,比较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碳足迹,因地制宜,适度使用。目前,一些生态工程更倾向于使用太阳能供电系统,但如果工程规模不大,整个生命周期的太阳能供能成本可能也不经济,那么应该优先考虑使用传统的能源供应。
▲科学合理地使用生态材料。
构建湿地时,应科学合理地选用生态材料,以营造一种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。但应特别注意竹木等看似自然、生态的材料,如果设计、使用不当,在工程寿命期内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,此时若采用传统的耐久性好、施工方便的钢材等传统材料,或许更适合,也更符合生态原则。例如杭州江阳畈湿地公园在建造湿地生态岛时,采用防腐处理钢板,从后期运营过程来看,与竹木等“生态”材料相比,钢板更经济有效。
渭河湿地生态公园,候鸟栖息地,结合抛石围堰,为鸟儿营造适宜的栖息地。
▲采用局部化,易于养护的植物。
植物群落对发挥人工湿地除污效果,保持疏松床层,营造湿地景观有重要作用。各种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净化功能,如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大量的有机化学物质,在水中含量极微量时,这些物质就可以影响藻类的形态、生理生化过程和生长发育,使藻类数量明显减少。在植物选择上,应尽量选用土著种,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,增强其抗逆性,使之长期稳定地运行。
西安市河湿地生态公园,栽植低维护植物。
▲运用仿生学原理营造微景,营造生境。
运用仿生学原理,营造亭台楼台、桌椅凳、廊柱灯塔、铭牌雕塑等微景观,可以制作简约、高效、内敛的设计作品,即体现师法自然的精神,又能寓教于乐,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,如许多湿地公园都喜欢设计铭牌雕塑,以鱼、鹤、蛙等湿地动物为原型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微景观设计,尽可能考虑光、湿、巢、食、防等条件,构建湿地动物栖息地,以最大限度发挥水处理型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。
▲注重比例与尺度之间的形式美。
美感源于形式,源于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,源于局部与整体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。尺度和比例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。在人工湿地设计中,场地平面、竖向分割比例、各单元长宽比例、植被层次比例等都需要与人的审美需求相结合,最终塑造出自然舒缓大气的湿地景观。比例就是物体给人的心理感觉,在人工湿地设计中,为了保证布水均匀度和水处理效果,湿地单元往往设计成矩形,产生大量的单调直线,所以要尽量避免把湿地设计成矩形,以使人产生更丰富的感觉,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让以上帝视角进行大尺度平面设计的设计。
▲通过高度,植物,水体形成变化之美。
人造湿地完成后,主体为静态景观。因为水处理的固有基因,湿地的各个单元之间需要有高度的变化,因此,景观设计可以借助于这种变化来构建,从而形成高低有序、错落有致的景观。植物群落也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,可通过植物配置、节点构造,形成高低错落,四季交替的湿地景观。水中形态更是体现湿地变化之美的重要因素,按照水处理工艺的要求,湿地系统中可以形成各种形态的水体,如曝气塘如泉水汩汩流淌,表流湿地呈现涓涓细流,拦河堰形成层层落水,出水观塘水面开阔,清澈透明,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受。丰富多变,层次感强的湿地景观——杭州长桥溪湿地公园,见图2。
▲寓教于乐,赋予湿地以丰富的寓意美。
水资源管理包含着生命的延续、循环和循环的思想。所以,在设计水处理人工湿地景观时,应积极传达这一理念。像成都的活水公园,整体造型仿生鱼类,将府南河的水提升后进入鱼嘴,经过鱼头形状的厌氧池,再到鱼身鳞片状的多级表流湿地单元,净化后最后从鱼尾排出,流入府南河,在满足水处理功能的同时,充分传达净水的寓意。
▲形成水质安全型湿地景观。
按照《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》(征求意见稿),营造人工湿地的湿地环境用水应符合下表所列水质指标,因此,在水质未达标之前,应尽可能采用潜流湿地或封闭曝气池等工艺,避免形成自由表面流,避免与人体接触,在与人接触之前,应进行水质监测,体现水质安全原则。
构成湿地景观的基本要素包括水体景观、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,它们是相互融合、相互影响的。
对人工湿地景观的特殊要求
除了可参照湿地景观的形态要求外,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对自然生态型湿地有独特的要求,主要体现在:
1.水处理功能为核心;从功能分区、投资规模等方面看,水处理单元仍占主导地位;水处理工艺流程对湿地景观体系具有根本影响,如总体布局、垂直设计等;在水处理过程中,应采取不同功能分区划分等措施,防止水处理二次污染的影响。
2.多功能开发的方向。在城市地区,人工湿地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,因此,需要发挥湿地的多功能,特别是通过景观建设来满足人的休闲和娱乐需要;同时,还需要通过科学和教育设施来发挥湿地科普教育等功能。
3.缺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。现行颁布的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》(RISN—TG006—2009)、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》(HJ2005—2010)中没有提及景观设计。
景观设计依据
GB50420—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
(GB51192—2016)公园设计规范
城镇湿地公园设计指南(建办城[2017]63号)
十大景观设计要点:
▲从生态格局的角度来看湿地的选址。
多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地区的水处理人工湿地,其选址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,同时,应从整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,将选址与河道、绿地、道路等要素有机结合,作为景观生态功能节点。
景观生态学上最经典的例子“波士顿翡翠项链”,就是以查尔斯河等自然要素所限定的空间为界限,利用200~1500英尺宽的绿地,将9个波士顿公园连成一体,延伸约16km,在波士顿市中心形成一系列景观优美的公园,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。
▲辨证看待“最低限度干预”原则。
"最小干预"并不是完全不动或最小移动,而是在达到特定修复目标时所采取的"最小必要措施",如果不能达到修复目标,那么所谓"最小干预"就毫无意义,而且在修复目标达到之前,不宜过度修复。设计时,应尽可能尊重场地原有脉络,充分利用场地的基础、现状设施等依形而势进行设计。作为一个湿地工程的实例,湿地的大地景观是由方格状的农田、平直的道路、道路两侧的白杨等组成的,如果采用大挖大填的总体方案是不合适的。自然地,如果场地已经被严重破坏,必要的场地干预也是合适的。
▲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。
循序渐进地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,但在具体工程应用中,应根据整个生命周期对其进行评价,比较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碳足迹,因地制宜,适度使用。目前,一些生态工程更倾向于使用太阳能供电系统,但如果工程规模不大,整个生命周期的太阳能供能成本可能也不经济,那么应该优先考虑使用传统的能源供应。
▲科学合理地使用生态材料。
构建湿地时,应科学合理地选用生态材料,以营造一种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。但应特别注意竹木等看似自然、生态的材料,如果设计、使用不当,在工程寿命期内反而会增加运营成本,此时若采用传统的耐久性好、施工方便的钢材等传统材料,或许更适合,也更符合生态原则。例如杭州江阳畈湿地公园在建造湿地生态岛时,采用防腐处理钢板,从后期运营过程来看,与竹木等“生态”材料相比,钢板更经济有效。
▲采用局部化,易于养护的植物。
植物群落对发挥人工湿地除污效果,保持疏松床层,营造湿地景观有重要作用。各种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净化功能,如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大量的有机化学物质,在水中含量极微量时,这些物质就可以影响藻类的形态、生理生化过程和生长发育,使藻类数量明显减少。在植物选择上,应尽量选用土著种,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,增强其抗逆性,使之长期稳定地运行。
西安市河湿地生态公园,栽植低维护植物。
▲运用仿生学原理营造微景,营造生境。
运用仿生学原理,营造亭台楼台、桌椅凳、廊柱灯塔、铭牌雕塑等微景观,可以制作简约、高效、内敛的设计作品,即体现师法自然的精神,又能寓教于乐,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,如许多湿地公园都喜欢设计铭牌雕塑,以鱼、鹤、蛙等湿地动物为原型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微景观设计,尽可能考虑光、湿、巢、食、防等条件,构建湿地动物栖息地,以最大限度发挥水处理型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。
▲注重比例与尺度之间的形式美。
美感源于形式,源于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,源于局部与整体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。尺度和比例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。在人工湿地设计中,场地平面、竖向分割比例、各单元长宽比例、植被层次比例等都需要与人的审美需求相结合,最终塑造出自然舒缓大气的湿地景观。比例就是物体给人的心理感觉,在人工湿地设计中,为了保证布水均匀度和水处理效果,湿地单元往往设计成矩形,产生大量的单调直线,所以要尽量避免把湿地设计成矩形,以使人产生更丰富的感觉,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让以上帝视角进行大尺度平面设计的设计。
人造湿地完成后,主体为静态景观。因为水处理的固有基因,湿地的各个单元之间需要有高度的变化,因此,景观设计可以借助于这种变化来构建,从而形成高低有序、错落有致的景观。植物群落也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,可通过植物配置、节点构造,形成高低错落,四季交替的湿地景观。水中形态更是体现湿地变化之美的重要因素,按照水处理工艺的要求,湿地系统中可以形成各种形态的水体,如曝气塘如泉水汩汩流淌,表流湿地呈现涓涓细流,拦河堰形成层层落水,出水观塘水面开阔,清澈透明,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受。丰富多变,层次感强的湿地景观——杭州长桥溪湿地公园,见图2。
▲寓教于乐,赋予湿地以丰富的寓意美。
水资源管理包含着生命的延续、循环和循环的思想。所以,在设计水处理人工湿地景观时,应积极传达这一理念。像成都的活水公园,整体造型仿生鱼类,将府南河的水提升后进入鱼嘴,经过鱼头形状的厌氧池,再到鱼身鳞片状的多级表流湿地单元,净化后最后从鱼尾排出,流入府南河,在满足水处理功能的同时,充分传达净水的寓意。
▲形成水质安全型湿地景观。
按照《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》(征求意见稿),营造人工湿地的湿地环境用水应符合下表所列水质指标,因此,在水质未达标之前,应尽可能采用潜流湿地或封闭曝气池等工艺,避免形成自由表面流,避免与人体接触,在与人接触之前,应进行水质监测,体现水质安全原则。